司马迁在《史记·吕不韦列传》中提到:
吕不韦本是一个有商业头脑的成功商人,他精通权谋与人心。在邯郸,他娶了赵姬这位美丽且擅长舞蹈的女子,然而他却发现她怀有身孕。当时的赵姬已怀了异人之子,而这一点吕不韦早已察觉。在与赵姬相识之后,吕不韦心生一计,趁着赵姬尚在怀孕之时,竟将她送给了异人。而后,凭借他的权谋手腕,帮助异人回到秦国继位为王,史称庄襄王。
吕不韦作为一位精明的商人,认为帮助异人登上王位,不仅能得到回报,甚至能谋取更大的利益。因此,庄襄王登基后依约封吕不韦为相国,赐予其蓝田十二个县作为食邑。后来,吕不韦的权势进一步上升,他被改封为三川郡的洛阳,食邑扩大到十万户。由此,吕不韦成为了当时秦国政权的实际操控者,名声显赫,权势滔天。
然而,庄襄王的在位时间极短,仅三年便因病去世,年仅十三岁的嬴政继位成为秦王。吕不韦作为嬴政的“仲父”,继续辅佐年幼的嬴政执政,掌握着大权。秦国在吕不韦的辅佐下,政治稳定,国力强盛,成为当时列国之中最具实力的国家之一。然而,随着嬴政的逐渐长大,吕不韦开始意识到,自己的地位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。如果嬴政一旦亲政,他将失去对秦国的实际控制权。于是,吕不韦心生恐惧,决定采取措施加强自己的权力,牢牢把握住政权。
展开剩余65%公元前239年,嬴政已经21岁,即将迎来加冠礼,准备亲政。为了加固自己的影响力,吕不韦选择在此时公之于众,发布由自己主编的《吕氏春秋》一书。这部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、有计划编写的综合性文集,内容涵盖哲学、政治、经济、天文、历法等多个领域,融汇了儒、法、道、墨等思想流派,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治国理政的理念。《吕氏春秋》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,远超秦国当时单一的治国方针。吕不韦为了向嬴政与社会各界展示其权威,他还特意将这本书张挂在咸阳市场的大门上,公开向市民宣告,任何能够对其中的文字增减一字的,将会获得一千两黄金的奖励。结果,没有人能增减一个字。吕不韦本意是为了向嬴政展示自己的权威,并通过此举威胁嬴政按他的思路行事,以确保自己的政治影响力。然而,事与愿违,嬴政反而将这一行为视作吕不韦的挑衅,认为他在向自己展示武力和威权,反而加深了对吕不韦的猜忌与不满。
与此同时,还有一件事让嬴政对吕不韦的愤怒逐渐积累。自庄襄王去世后,嬴政的母亲赵姬孤独寂寞,于是产生了与吕不韦再续前缘的想法。吕不韦出于对嬴政的忌惮,决定通过将大阴人嫪毐送入赵姬宫中来避嫌。嫪毐深得赵姬宠爱,两人关系密切,甚至育有子女。然而,嫪毐最终也因图谋不轨,试图在嬴政继位后篡位。嫪毐想通过发动叛乱,推翻嬴政的统治,并将赵姬所生的儿子立为秦王。可惜,嫪毐高估了自己的力量,叛乱未能成功,嬴政迅速平定了局势,并将嫪毐的势力彻底摧毁。关于吕不韦在此次叛乱中的角色,历史学者意见不一。有的说他积极参与了叛乱的平定,有的认为他只是袖手旁观、坐山观虎斗。但根据当时的情形来看,吕不韦极有可能是处于旁观的态度。无论如何,这一事件加深了嬴政对吕不韦的戒备和仇恨。
叛乱平定后的第二年,嬴政终于决定解除吕不韦的相国职务,尽管有许多人为吕不韦求情,并且考虑到他曾为秦国的强盛做出过贡献,嬴政最终决定免去他的性命,让他回到洛阳自我反省。即使没有了权力,吕不韦的影响力依然强大,各国使者纷纷来访,表示对吕不韦的尊重和钦佩。然而,嬴政心里始终没有放下对吕不韦的戒备,认为吕不韦有可能会东山再起,重新威胁到自己的政权。因此,嬴政最终决定下令将吕不韦及其家族流放至遥远的蜀地。
在流放途中,吕不韦悲愤交加,最终选择以服毒自尽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。吕不韦死后,他的门客们为他举行葬礼,但嬴政下令,所有曾在吕不韦家中临丧的人,无论是三晋人还是原秦国人,都要驱逐出境。那些曾在吕不韦手下担任重要职务的人,也一律被免职或流放。吕不韦虽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和政治策士,但他最终却因为权力斗争和君主对其的深刻不信任,付出了生命的代价。
从吕不韦的经历中可以看出,即使是再成功的商人和政治人物,在面对皇权的威胁时,也终究无法逃脱被清除的命运。在强权面前,任何威胁都会被毫不犹豫地铲除,而吕不韦的商业“交易”最终是得不偿失。
发布于:天津市长胜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